关闭

【第1001期】身投麦海 情系“三农” ——一位老校友的访谈录

2025/02/18 来源:党委宣传部、党委教师工作部 作者:

在一个秋风送爽、 丹桂飘香、 硕果累累、田野一片金黄的丰收季节,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农业科学家,他就是九十四岁高龄的李啸洪先生。 李老是徐州市农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、 国家首批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小麦专家、九三学社社员。他精神矍铄,耳聪目明,思路清晰,侃侃而谈。1931 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第 50天, 即 11 月 7 日 (农历九月廿八日),李老出生在素称“书画之乡”的安徽龙城。 是日,恰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,这无形中给他的生辰八字平添了几分文化气息。李老自幼酷爱古典文学和书画艺术,当在情理之中。

1961 年, 李老本科毕业于安博网页版农学院首届作物遗传育种专业。为了让我们深入了解这段非同寻常的学习经历,李老特意放慢语速,娓娓道来:“本专业是一门崭新的学科,当时在国内农业院校中当属首创, 记得 1958 年刘大均教授从前苏联研修米丘林遗传学归来,急于开设这一专业,然来不及招生,为了抢时间,只好在现有的农学系四个班级中,挑选基础较好的‘农学 73 班’,从二年级开始改为‘遗传育种班’。由刘大均教授任班主任,亲自授课,‘传道授业解惑也’。 全班共计 27 人,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全国各地,我被分到现在的徐州农科院小麦研究室,长期从事小麦引种、育种和新品种利用等实验、研究工作。 1994年退休后,被江苏省农科院回聘 5年, 直至 1999 年才从工作岗位上真正退闲下来。 ”

三十八载,餐风饮露,播雨耕云,团结协作。 李老与科室同仁一道,先后育成以徐州 14 号、21 号、24 号为代表的小麦新良种十余个,在我国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利用。该地区小麦品种每亩平均的生产潜力,由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60 公斤左右提高至 20 世纪 80 年代的 600 公斤以上。 对加速该地区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、 提高单产、总产、改善品质与抗性等,做出重大贡献。 据统计,以上三个小麦品种当时每年在苏北、皖北、豫东、鲁南等地区的播种面积均在千万亩以上,增产显著,品质优良,深受广大农民兄弟的欢迎与好评。在不同时期的小麦新品种,曾先后荣获国家、部、省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,达 18 项次。

李老回忆说,在 1980 年前后,曾应邀参与《中国小麦品种志》《江苏省小麦大麦品种志》《江苏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目录》三部书的编纂工作。 工作期间,根据多年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,曾撰写《江苏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前景》《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在江苏淮北地区的利用》《谈谈小麦的引种》《小麦抗锈育种工作的体会 》 《 高 产 优 质 抗 病 小 麦 新 品种———徐州 21 号》等科技论文 42篇,在国内外农业核心期刊先后发表。

1992 年,李老荣获“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”“徐州市优秀专业人才”称号。 同年 10 月,国务院郑重授予李老荣誉证书, 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。1993 年,在江苏省各民主党派、 工商联为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,李老被组委会评为 “先进工作者”,授予荣誉证书与奖章。1997 年,李老荣获江苏省农科院颁发的 “学术突出贡献奖”。

李老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农业专家, 但国学素养功底深厚,他幼读诗书,博学多才。退休后,潜心诗道,浸沉书画,老而弥笃,数十寒暑,乐此不疲。李老的诗词作品,初读起来,流畅、生动、形象、含蓄;仔细赏析,则情真、格高、味厚、句工,耐人寻味。 其优秀作品,在全国诗词大赛中,曾多次获奖;部分作品先后收录在《中华诗词年鉴》《中国诗词年选》《中国花卉诗词大全》《百年绝句大典》《百年律诗大典》等十余部大型典籍中,著有《偶得斋吟草》《李啸洪诗词曲百首》《诗山论剑门外谈》等。

李老现为 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”“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”“徐州市诗词协会常务理事”和“徐州市楹联家协会会员”。采访最后, 李老从案头取出他十三年前填写的一首小令词,吟诵给我们听:《踏莎行·南农大同窗毕业五十周年相聚母校感赋》

分别童颜,重逢俱老。 酸甜苦辣知多少? 相抛泪眼费疑猜,风霜已改书生貌。

汗洒荒原,情融山坳。 青春换取河山笑。 春风野火稻粱谋,小康路上留鸿爪。

清词雅韵,情真意切,为其身投麦海,情系“三农”的诗化人生,做出最好诠释,也为我们今天的采访画上一个圆满句号。

李啸洪先生 口述邢驰 张彦儒 整理


阅读次数:68

【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】

编辑:

审核:

校对:

图片:

通知公告

通知公告